2010年9月9日 星期四

孫 子 兵 法

《 孫 子 兵 法 》 是 中 國 歷 史 上 最 早 的 一 部 經 典 性 的 軍 事 學 著 作 , 是 對 春 秋 以 前 中 國 古 代 戰 爭 經 驗 的 最 高 的 理 論 總 結 。 它 不 僅 提 出 了 一 系 列 帶 有 普 遍 性 的 軍 事 規 律 , 而 且 蘊 涵 有 深 邃 的 哲 學 思 想 , 所 以 被 學 者 們 稱 為 是 古 代 東 方 兵 學 智 慧 的 結 晶 。《 孫 子 兵 法 》 的 作 者 是 孫 武 , 有 時 又 稱 孫 武 子 或 孫 子 。 姓 孫 名 武 , 字 長 卿 , 春 秋 末 期 人 。 他 的 出 生 年 代 據 推 算 在 公 元 前 5 5 0 年 至 公 元 前 5 4 0 年 之 間 。
孫 武 著 的 《 孫 子 兵 法 》 不 僅 總 結 了 前 人 的 軍 事 經 驗 , 而 且 也 包 含 了 他 本 人 豐 富 的 軍 事 經 驗 。 他 曾 經 指 揮 過 當 時 的 一 場 大 戰 役 , 並 取 得 以 少 勝 多 的 輝 煌 戰 果 。 這 就 是 歷 史 上 有 名 的 柏 舉 大 戰 。楚 國 是 春 秋 時 期 南 方 大 國 。 據 《 左 傳 》 記 載 , 楚 莊 王 時 , 曾 北 上 問 鼎 中 原 。 當 時 北 方 的 晉 國 採 取 聯 吳 制 楚 的 策 略 , 使 得 吳 楚 兩 國 長 期 對 峙。 公 元 前 五 世 紀 楚 昭 王 即 位 後 , 楚 國 的 實 力 下 降 , 同 時 和 唐 、 蔡 等 周 邊 國 家 又 不 斷 發 生 戰 爭 衝 突 , 吳 王 闔 閭 利 用 這 個 時 機 , 決 定 逼 楚 國 決 。 公 元 前 五 世 紀 楚 昭 王 即 位 後 , 楚 國 的 實 力 下 降 , 同 時 和 唐 、 蔡 等 周 邊 國 家 又 不 斷 發 生 戰 爭 衝 突 , 吳 王 闔 閭 利 用 這 個 時 機 , 決 定 逼 楚 國 決 。 公 元 前 五 世 紀 楚 昭 王 即 位 後 , 楚 國 的 實 力 下 降 , 同 時 和 唐 、 蔡 等 周 邊 國 家 又 不 斷 發 生 戰 爭 衝 突 , 吳 王 闔 閭 利 用 這 個 時 機 , 決 定 逼 楚 國 決 戰 。孫 武 先 走 水 路 , 然 後 突 然 改 為 陸 路 , 經 過 前 哨 戰 和 柏 舉 決 戰 , 楚 軍 大 敗 而 逃 。 吳 軍 乘 勝 追 擊 , 1 1 天 行 軍 7 0 0 里 , 五 戰 五 捷 , 佔 領 楚 國 都 城 郢 。 楚 昭 王 棄 城 南 逃 , 吳 軍 聲 威 大 振 。 這 次 戰 役 中 , 吳 軍 以 3 萬 人 對 楚 軍 2 0 萬 , 出 征 千 里 之 外 , 竟 取 得 輝 煌 戰 績 , 令 人 不 勝 感 嘆 。 戰 國 時 期 軍 事 家 尉 繚 子 讚 賞 說 : “ 有 提 十 萬 之 眾 , 而 天 下 莫 當 者 誰 ? 曰 桓 公 也 。 有 提 七 萬 之 眾 , 而 天 下 莫 當 者 誰 ? 曰 吳 起 也 。 有 提 三 萬 之 眾 , 而 天 下 莫 當 者 誰 ? 曰 武 子 也 。 ” 對 孫 武 用 兵 如 神 推 崇 備 至 。
攻其不備,出其不意。此兵家之勝,不可先傳也。夫未戰而廟算勝者,得算多也﹔未戰而廟算不勝者,得算少也。多算勝,少算不勝,而況無算乎﹗
凡用兵之道,馳車千駟,革車千乘,帶甲十萬,千里饋糧;則內外之費,賓客之用,膠漆之材,車甲之奉,日費千金,然後十萬之師舉矣。善用兵者,役不再籍,糧不三載﹔取用於國,因糧於敵,故軍食可足也。故兵貴勝,不貴久。知兵之將,民之司命,國家安危之主也。
凡用兵之法,全國為上,破國次之全軍為上,破軍次之全旅為上,破旅次之﹔全卒為上,破卒次之﹔全伍為上,破伍次之。是故百戰百勝,非善之善也﹔不戰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
昔之善戰者,先為不可勝,以待敵之可勝。不可勝在己,可勝在敵。故善戰者,能為不可勝,不能使敵必可勝。故曰﹕勝可知,而不可為。不可勝者,守也﹔可勝者,攻也。善守者,藏於九地之下﹔善攻者,動於九天之上。故能自保而全勝也。
凡治眾如治寡,分數是也﹔鬥眾如鬥寡,形名是也﹔凡戰者,以正合,以奇勝。故善出奇者,無窮如天地,不竭如江河。終而復始,日月是也。死而復生,四時是也。亂生於治,怯生於勇,弱生於強。治亂,數也﹔勇怯,勢也﹔強弱,形也。故善戰者,求之於勢,不責於人,故能擇人任勢。任勢者,其戰人也,如轉木石。
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,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。故善戰者,致人而不致於人也。故善攻者,敵不知其所守。善守者,敵不知其所攻。故形兵之極,至於無形﹔無形,則深間不能窺,智者不能謀。因形而措勝於眾,眾不能知﹔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,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。
故其戰勝不復,而應形無窮。故五行無常勝,四時無常位,日有短長,月有死生
凡用兵之法,將受命於君,合軍聚眾,交和而舍,莫難於軍爭。軍爭之難者,以迂為直,以患為利。故迂其途,而誘之以利,後人發,先人至,此知迂直之計者也。掠鄉分眾,廓地分守,懸權而動,先知迂直之計者勝,此軍爭之法也。故用兵之法,高陵勿向,背丘勿逆,佯卻勿從,銳卒勿攻,餌兵勿食,歸師勿遏,圍師必闕,窮寇勿迫,此用兵之法也。
凡用兵之法,將受命於君,合軍聚眾,圮地無舍,衢地交和,絕地勿留,圍地則謀,死地則戰。途有所不由,軍有所不擊,城有所不攻,地有所不爭,君命有所不受。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,知用兵矣﹔故用兵之法,無恃其不來,恃吾有以待也﹔無恃其不攻,恃吾有所不可攻也。
凡處軍﹑相敵,絕山依谷,視生處高,戰隆無登,此處山上之軍也。絕水必遠水﹔客絕水而來,勿迎於水內,令半濟而擊之,利﹔欲戰者,無附於水而迎客﹔視生處高,無迎水流;此處水上之軍也。絕斥澤,惟亟去無留﹔若交軍於斥澤之中,必依水草,而背眾樹,此處斥澤之軍也。平陸處易,右背高,前死後生,此處平陸之軍也。凡此四軍之利,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。
地形有通者﹑有掛者﹑有支者﹑有隘者﹑有險者﹑有遠者。故兵有走者﹑有弛者﹑有陷者﹑有崩者﹑有亂者﹑有北者。凡此六者,非天地之災,將之過也。夫地形者,兵之助也。料敵制勝,計險阨遠近,上將之道。知此而用戰者必勝﹔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。視卒如嬰兒,故可以與之赴深谿﹔視卒如愛子,故可與之俱死。厚而不能使,愛而不能令,亂而不能治,譬若驕子,不可用也。
所謂古之善用兵者,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,眾寡不相恃,貴賤不相救,上下不相收,
卒離而不集,兵合而不齊。故善用兵者,譬如率然。
率然者,常山之蛇也。擊其首則尾至,擊其尾則首至,擊其中則首尾俱至。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,不能預交。不知山林﹑險阻﹑沮澤之形者,不能行軍。不用鄉導者,不能得地利。
凡火攻有五﹕一曰火人,二曰火積,三曰火輜,四曰火庫,四曰火庫,行火必有因,煙火必素具。發火有時,起火有日。時者,天之燥也。日者,月在萁﹑壁﹑翼﹑軫也。凡此四宿者,風起之日也。
故以火佐攻者明,以水佐攻者強。水可以絕,不可以奪。怒可以復喜,慍可以復悅,亡國不可以復存,死者不可以復生。故明主慎之,良將警之。此安國全軍之道也。
用間有五﹕有因間,有內間,有反間,有死間,有生間。五間俱起,莫知其道,是謂神紀,人君之寶也。因間者,因其鄉人而用之也。內間者,因其官人而用之也。反間者,因其敵間而用之也。
死間者,為誑事於外,令吾聞知之,而傳於敵間也。生間者,反報也。凡軍之所欲擊,城之所欲攻,人之所欲殺,必先知其守將﹑左右﹑謁者﹑門者﹑舍人之姓名,令吾間必索知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