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在19世紀的五十年代以前和中國一樣是一個閉關自守,封建型態的古老國家。後來在美國軍艦的武力脅迫下,才打破了日本閉關自守的門戶,但與中國不同的是,日本人頗能適應環境,勇敢的自我改造,迅速地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國家。在西元1867年(清同治六年),日本的明治天皇結束了分裂的局面,重新掌握大權,史稱之為「明治維新」。
甲午戰爭(又稱中日甲午戰爭、第一次中日戰爭;日稱日清戰爭)是清朝和日本之間為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。由於發生年為1894年即清光緒二十年干支為甲午,史稱「甲午戰爭」。
日本於一八七九年佔領琉球(改稱為沖繩縣)後,積極推行『大陸政策』,即首先佔領朝鮮以為跳板,進而染指中國。朝鮮原為清之藩屬,但日本卻不斷入侵朝鮮,使之成為清、日雙方之共同保護國。一八九四年,朝鮮發生東學黨之民變。中、日同時出兵赴朝,但兩國之兵甫至而事變已平,日本卻不願撤兵,反迫朝鮮斷絕與清之藩屬關係。一八九四年七月,日艦在朝鮮牙山口外的海面,擊沉清朝的運兵船。同時,日本又出動陸軍突襲駐牙山之清軍。清兵退守平壤。八月一日,清廷被迫對日本宣戰,中日戰爭遂起。
九月,日軍分四路進攻平壤,清軍約兩萬人倉促迎敵。清將寶(一八三七 -- 一八九四)戰死,主帥葉志超(? -- 一九零一)卻棄城逃跑,渡鴨綠江而退入中國境內。平壤戰後兩日,中日兩國海軍在黃海發生激戰。日本艦隊在大東溝海面向中國北洋艦隊突襲,清艦被擊沉四艘,海軍提督丁汝昌(一八三六 -- 一八九五)受傷。『致遠號』管帶鄧世昌(一八五五 -- 一八九四)在艦隻受重傷時,下令向敵艦猛衝,不幸全艦中魚雷而沉。日本方面亦略有損失。此後北洋艦隊困於威海衛軍港內。十月下旬,日本陸軍分兩路進攻中國,一路過鴨綠江,佔九連城、安東等處,一路在遼東半島登陸,攻下大連、旅順。一八九五年一月,日本之陸軍在山東半島登陸,從背後襲擊威海衛,日海軍則自正面封鎖港口。北洋艦隊船隻多數被擊沉,提督丁汝昌、總兵劉步蟾服毒自殺,艦隊餘船及部眾投降。二十年經營之北洋海軍,毀於一旦。三月,日本陸軍又在遼東發動攻勢,連下牛莊、營口等處,日海軍攻佔澎湖列島。於是清延乃派李鴻章至日本,於是年四月簽訂喪權辱國之《馬關條約》。
中日《馬關條約》的內容要點如下:
一、 中國承認朝鮮完全獨立自主。
二、 中國割讓遼東半島、臺灣全島及附屬島嶼、澎湖列島
三、 賠日軍費白銀兩萬萬襾。
四、 開放沙市、重慶、蘇州、杭州為商埠,日船可沿河駛入以上各口。
五、 允許日本在中國投資設廠。
六、 日本在華享有最惠國之待遇。
林子候先生在試論<甲午戰爭在近代史上的重要性>一文引述傅啟學的《中國外交史》和柳克述的《近百年世界外交史》的內容說:
「綜觀馬關條約的內容,可謂十分苛刻。以賠款說,鴉片戰爭賠款二千一百萬元;英法聯軍之役,對英法各賠款八百萬兩;向俄國收回伊犁,賠款九百萬盧布;……而對日本此次的賠款,竟超過中國歷年賠款的四倍以上。以割地說,鴉片戰爭僅割讓香港一島;中法戰爭僅承認越南獨立,但此次條約,不僅承認朝鮮獨立,而且割讓中國的領土台灣和遼東半島;以及在中國通商口岸從事各種製造工業,更是中國國民經濟的最大致命傷。……自馬關條約有此條款後,各國皆援最惠國之待遇,一律共享;於是中國工業,全被帝國主義的資本所壓倒,不能抬頭。以另訂新約來說,以中國與泰西各國現在約章為本。從此日本人在中國享有領事裁判權,及各國所取得的一切權利。以內河航行權來說,四國天津條約,中國允與外人的內河航行權,只限於長江自漢口以下,現在則不但擴充至漢口以上,且到重慶,並且還允許外輪航行自吳淞江以至蘇州、杭州兩地的運河,我國內河航行權,至此喪失無餘。」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