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

台灣生態環保問題

一般社會大眾對於髒.亂.擠.臭.吵等惡劣環境,都是極為不悅.難以忍受的.然而,隨著人類科技知識的增加.經濟發展的進步.教育水準的提升及生活品質的追尋,對於環境品質的要求,已逐漸由被動的事後處理解決,轉為主動的事前預防.因此,企業在規劃進行各種開發建設活動的同時,即應將環境品質一併考慮在內,如此才是真正的對社會負責.
* 企業對環境管理的配合應有下列方向:
1.環境權不屬個人,屬於社會大眾.
2.環境權超越地區與國境的限制,屬於全體人類的共同權利.任何破壞地球生態行為,皆被視為世界的公害.
3.企業要評估自我的污染量,藉由空氣污染.水污染. 噪音污染指標.廢棄物管理等檢視企業有無嚴重污染社會環境.
4.遵照環保單位及環保團體的宣導與指示,從事生產.
5.企業全員參加各類環保講習會,建立 環保共識.
6.與社區做環保溝通,互相瞭解彼此的需要,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的維護.
歸類台灣生態環境有下列幾個問題:
〈一〉空氣污染
     台灣除了人口密度比美.日高外,工廠密度.機動車密度都遠超過其他地區,在高度密集活動中,甚至受到盆地地形的影響,空氣污染不易擴散,造成我們特殊的空氣污染之形成.
〈二〉污染
     台灣地區污染問題,包含河川污染整治.水庫湖泊改善及港灣海域污染防治三類,估計未來污染 來源將以工業廢水成長最多,市鎮污水則隨人口成長而增加,掩埋場址靠近沿海地區亦將會使沿岸水質污染增加.
〈三〉廢棄物
     廢棄物包括一般廢棄物【家庭垃圾.污泥等﹞】;事務廢棄物【再分成一般及有害兩類】,估計垃圾量及事務廢棄物將隨人口及經濟成長逐年增加,兩類廢棄物若無法有效分開處理時將使 污染擴大.
〈四〉噪音.振動
噪音與振動為妨害生活環境安適的公害,噪音源以工廠最多;娛樂.營建場所次之;營建工程再次之,而振動是來自於機械運轉.營造打樁.車輛行駛等.
    〈五〉土壤污染及毒性化學物質
土壤污染危害係慢性累積的結果,污染物經由水.空氣的傳播進入土壤,主要污染重金屬有鎘.鉻.鉛.鋅等.

2010年9月24日 星期五

第一次世界大戰

1914年夏天 , 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(1863-1914)前往波士尼亞首府塞拉耶佛訪問時 , 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刺殺身亡 , 造成德意志帝國.奧匈帝國.義大利形成的{三國同盟}和英國.法國.俄國形成的{三國協約}引發兩大集團對抗 , 揭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序幕
奧匈帝國接到斐迪南被刺的消息 , 一面要求塞爾維亞當局交岀兇手 , 一面又請求德國的協助 , 在獲得德皇支持後 , 奧國乃對塞國宣戰 , 俄國則宣布支持塞國 , 下令動員參戰 .德國為了表示對奧國的支持 , 以法俄同盟為藉口 , 進兵比利時以攻打法國 . 英國乃以德國破壞比利時的中立為由向其宣戰 , 演變成全面戰爭,日本在1914年便藉口對德國宣戰 , 出兵山東 , 占領德國在青島的殖民地
衝突剛發生時 , 各方均以為戰事只是短期且限於局部 , 各界也期待戰爭盡快結束 , 但戰事逐漸持久 , 而新的武器如飛機ˋ坦克ˋ毒氣ˋ潛艇等應用到戰場上 , 造成死傷的人數迅速增加 .除了歐洲戰場以外 , 雙方衝突也延長到海外殖民地
西線戰場上.雙方勢均力敵.採取壕溝戰.形成對峙.1916年.美國總統威爾遜企圖調停.提出(無勝利和平)計畫.但每有具體結果.德國為了進一步打擊英國.宣布使用(無限制潛艇政策).擊沉許多國家的船隻.幾度引起美國的抗議.1917年4月.美國加入協約國並對德國宣戰.使協約國一方士氣大振
大戰的起因:
1‧ 列強經濟利益衝突
自工業革命後,英國成為頭等經濟大國,法國和徳國等歐洲國家也爭相發展工業,以期確保國力持續發展,及在國際事務上有一定的發言權。 為了進一步發展工業,歐洲各國於十九世紀末紛紛為本國尋求商品市場及原料供應地。這促使歐洲列強的矛盾加劇,一方面是進行貿易戰,另一方面在全球各處激烈爭奪殖民地。 爭奪殖民地被視為「國家榮譽」的一種角力。
2‧ 極端民族主義滋長
十九世紀末,民族主義漸走向極端。徳國和奧匈帝國鼓吹「泛日耳曼主義」主張向西歐、東歐和南歐拓展。 俄國提出「泛斯拉夫主義」,想把東歐、南歐所有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區,置於俄國影範圍之下。
3‧ 各國競相擴軍備戰
由於歐洲列強間之關係日趨緊張,各國都不斷増加軍備開支,提升武質 素,軍備競賽,日趨激烈。在軍事技術方面,許多新式武器相繼發明。例如:烈性炸藥、手榴彈、機關槍、戰鬥機、魚雷乃至潛水艇等。列強甚至爭相建造「無畏艦」。 這種海上的爭霸,以英國和徳國最為劇烈。然而,這不但未能使參與者感到更為安全,反而進一步使國際形勢更為緊張。
4. 對立的軍事集團形成
普法戰後,徳國深恐法國報仇,而奧匈則想對付俄國,二者便訂立軍事同盟。意大利也於1882年加入,組成「三國同盟」。 後來英國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,也先後和法、俄簽訂協約。稱為「三國協約」。兩大對立軍事集團的出現使歐洲成為世界大戰的策源地。
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期四年多 參戰國家達三十一個,涉及五大洲十五億人口。世界政治局勢巨變
a﹞ 傳統帝國瓦解
第一次世界大戰促成了沙俄帝國、奧匈帝國、徳意志帝國和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崩潰。其中影響極為深遠的是1917年後蘇聯的出現,它是一個以共產主義作為思想指導的國家。
b﹞ 歐洲版圖改變
大戰後,出現了一系列新國家,主要集中在東歐,如匈牙利、波蘭、捷克、南斯拉夫、芬蘭、立陶宛、拉脫維亜和愛沙尼亞等。
c﹞ 美國等國崛起
大戰後,英、法國力較前削弱,美國則擴大了它的經濟及軍事實力,而日本在亞洲的地位也進一步強化。
d] 經多方籌劃,國際聨盟於1920年正式成立,總部設於瑞士的日內瓦。

甲午戰爭


日本在19世紀的五十年代以前和中國一樣是一個閉關自守,封建型態的古老國家。後來在美國軍艦的武力脅迫下,才打破了日本閉關自守的門戶,但與中國不同的是,日本人頗能適應環境,勇敢的自我改造,迅速地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國家。在西元1867年(清同治六年),日本的明治天皇結束了分裂的局面,重新掌握大權,史稱之為「明治維新」。

甲午戰爭(又稱中日甲午戰爭、第一次中日戰爭;日稱日清戰爭)是清朝和日本之間為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。由於發生年為1894年即清光緒二十年干支為甲午,史稱「甲午戰爭」。
日本於一八七九年佔領琉球(改稱為沖繩縣)後,積極推行『大陸政策』,即首先佔領朝鮮以為跳板,進而染指中國。朝鮮原為清之藩屬,但日本卻不斷入侵朝鮮,使之成為清、日雙方之共同保護國。一八九四年,朝鮮發生東學黨之民變。中、日同時出兵赴朝,但兩國之兵甫至而事變已平,日本卻不願撤兵,反迫朝鮮斷絕與清之藩屬關係。一八九四年七月,日艦在朝鮮牙山口外的海面,擊沉清朝的運兵船。同時,日本又出動陸軍突襲駐牙山之清軍。清兵退守平壤。八月一日,清廷被迫對日本宣戰,中日戰爭遂起。
九月,日軍分四路進攻平壤,清軍約兩萬人倉促迎敵。清將寶(一八三七 -- 一八九四)戰死,主帥葉志超(? -- 一九零一)卻棄城逃跑,渡鴨綠江而退入中國境內。平壤戰後兩日,中日兩國海軍在黃海發生激戰。日本艦隊在大東溝海面向中國北洋艦隊突襲,清艦被擊沉四艘,海軍提督丁汝昌(一八三六 -- 一八九五)受傷。『致遠號』管帶鄧世昌(一八五五 -- 一八九四)在艦隻受重傷時,下令向敵艦猛衝,不幸全艦中魚雷而沉。日本方面亦略有損失。此後北洋艦隊困於威海衛軍港內。十月下旬,日本陸軍分兩路進攻中國,一路過鴨綠江,佔九連城、安東等處,一路在遼東半島登陸,攻下大連、旅順。一八九五年一月,日本之陸軍在山東半島登陸,從背後襲擊威海衛,日海軍則自正面封鎖港口。北洋艦隊船隻多數被擊沉,提督丁汝昌、總兵劉步蟾服毒自殺,艦隊餘船及部眾投降。二十年經營之北洋海軍,毀於一旦。三月,日本陸軍又在遼東發動攻勢,連下牛莊、營口等處,日海軍攻佔澎湖列島。於是清延乃派李鴻章至日本,於是年四月簽訂喪權辱國之《馬關條約》。
中日《馬關條約》的內容要點如下:
一、 中國承認朝鮮完全獨立自主。
二、 中國割讓遼東半島、臺灣全島及附屬島嶼、澎湖列島
三、 賠日軍費白銀兩萬萬襾。
四、 開放沙市、重慶、蘇州、杭州為商埠,日船可沿河駛入以上各口。
五、 允許日本在中國投資設廠。
六、 日本在華享有最惠國之待遇。
林子候先生在試論<甲午戰爭在近代史上的重要性>一文引述傅啟學的《中國外交史》和柳克述的《近百年世界外交史》的內容說:
「綜觀馬關條約的內容,可謂十分苛刻。以賠款說,鴉片戰爭賠款二千一百萬元;英法聯軍之役,對英法各賠款八百萬兩;向俄國收回伊犁,賠款九百萬盧布;……而對日本此次的賠款,竟超過中國歷年賠款的四倍以上。以割地說,鴉片戰爭僅割讓香港一島;中法戰爭僅承認越南獨立,但此次條約,不僅承認朝鮮獨立,而且割讓中國的領土台灣和遼東半島;以及在中國通商口岸從事各種製造工業,更是中國國民經濟的最大致命傷。……自馬關條約有此條款後,各國皆援最惠國之待遇,一律共享;於是中國工業,全被帝國主義的資本所壓倒,不能抬頭。以另訂新約來說,以中國與泰西各國現在約章為本。從此日本人在中國享有領事裁判權,及各國所取得的一切權利。以內河航行權來說,四國天津條約,中國允與外人的內河航行權,只限於長江自漢口以下,現在則不但擴充至漢口以上,且到重慶,並且還允許外輪航行自吳淞江以至蘇州、杭州兩地的運河,我國內河航行權,至此喪失無餘。」

2010年9月9日 星期四

孫 子 兵 法

《 孫 子 兵 法 》 是 中 國 歷 史 上 最 早 的 一 部 經 典 性 的 軍 事 學 著 作 , 是 對 春 秋 以 前 中 國 古 代 戰 爭 經 驗 的 最 高 的 理 論 總 結 。 它 不 僅 提 出 了 一 系 列 帶 有 普 遍 性 的 軍 事 規 律 , 而 且 蘊 涵 有 深 邃 的 哲 學 思 想 , 所 以 被 學 者 們 稱 為 是 古 代 東 方 兵 學 智 慧 的 結 晶 。《 孫 子 兵 法 》 的 作 者 是 孫 武 , 有 時 又 稱 孫 武 子 或 孫 子 。 姓 孫 名 武 , 字 長 卿 , 春 秋 末 期 人 。 他 的 出 生 年 代 據 推 算 在 公 元 前 5 5 0 年 至 公 元 前 5 4 0 年 之 間 。
孫 武 著 的 《 孫 子 兵 法 》 不 僅 總 結 了 前 人 的 軍 事 經 驗 , 而 且 也 包 含 了 他 本 人 豐 富 的 軍 事 經 驗 。 他 曾 經 指 揮 過 當 時 的 一 場 大 戰 役 , 並 取 得 以 少 勝 多 的 輝 煌 戰 果 。 這 就 是 歷 史 上 有 名 的 柏 舉 大 戰 。楚 國 是 春 秋 時 期 南 方 大 國 。 據 《 左 傳 》 記 載 , 楚 莊 王 時 , 曾 北 上 問 鼎 中 原 。 當 時 北 方 的 晉 國 採 取 聯 吳 制 楚 的 策 略 , 使 得 吳 楚 兩 國 長 期 對 峙。 公 元 前 五 世 紀 楚 昭 王 即 位 後 , 楚 國 的 實 力 下 降 , 同 時 和 唐 、 蔡 等 周 邊 國 家 又 不 斷 發 生 戰 爭 衝 突 , 吳 王 闔 閭 利 用 這 個 時 機 , 決 定 逼 楚 國 決 。 公 元 前 五 世 紀 楚 昭 王 即 位 後 , 楚 國 的 實 力 下 降 , 同 時 和 唐 、 蔡 等 周 邊 國 家 又 不 斷 發 生 戰 爭 衝 突 , 吳 王 闔 閭 利 用 這 個 時 機 , 決 定 逼 楚 國 決 。 公 元 前 五 世 紀 楚 昭 王 即 位 後 , 楚 國 的 實 力 下 降 , 同 時 和 唐 、 蔡 等 周 邊 國 家 又 不 斷 發 生 戰 爭 衝 突 , 吳 王 闔 閭 利 用 這 個 時 機 , 決 定 逼 楚 國 決 戰 。孫 武 先 走 水 路 , 然 後 突 然 改 為 陸 路 , 經 過 前 哨 戰 和 柏 舉 決 戰 , 楚 軍 大 敗 而 逃 。 吳 軍 乘 勝 追 擊 , 1 1 天 行 軍 7 0 0 里 , 五 戰 五 捷 , 佔 領 楚 國 都 城 郢 。 楚 昭 王 棄 城 南 逃 , 吳 軍 聲 威 大 振 。 這 次 戰 役 中 , 吳 軍 以 3 萬 人 對 楚 軍 2 0 萬 , 出 征 千 里 之 外 , 竟 取 得 輝 煌 戰 績 , 令 人 不 勝 感 嘆 。 戰 國 時 期 軍 事 家 尉 繚 子 讚 賞 說 : “ 有 提 十 萬 之 眾 , 而 天 下 莫 當 者 誰 ? 曰 桓 公 也 。 有 提 七 萬 之 眾 , 而 天 下 莫 當 者 誰 ? 曰 吳 起 也 。 有 提 三 萬 之 眾 , 而 天 下 莫 當 者 誰 ? 曰 武 子 也 。 ” 對 孫 武 用 兵 如 神 推 崇 備 至 。
攻其不備,出其不意。此兵家之勝,不可先傳也。夫未戰而廟算勝者,得算多也﹔未戰而廟算不勝者,得算少也。多算勝,少算不勝,而況無算乎﹗
凡用兵之道,馳車千駟,革車千乘,帶甲十萬,千里饋糧;則內外之費,賓客之用,膠漆之材,車甲之奉,日費千金,然後十萬之師舉矣。善用兵者,役不再籍,糧不三載﹔取用於國,因糧於敵,故軍食可足也。故兵貴勝,不貴久。知兵之將,民之司命,國家安危之主也。
凡用兵之法,全國為上,破國次之全軍為上,破軍次之全旅為上,破旅次之﹔全卒為上,破卒次之﹔全伍為上,破伍次之。是故百戰百勝,非善之善也﹔不戰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
昔之善戰者,先為不可勝,以待敵之可勝。不可勝在己,可勝在敵。故善戰者,能為不可勝,不能使敵必可勝。故曰﹕勝可知,而不可為。不可勝者,守也﹔可勝者,攻也。善守者,藏於九地之下﹔善攻者,動於九天之上。故能自保而全勝也。
凡治眾如治寡,分數是也﹔鬥眾如鬥寡,形名是也﹔凡戰者,以正合,以奇勝。故善出奇者,無窮如天地,不竭如江河。終而復始,日月是也。死而復生,四時是也。亂生於治,怯生於勇,弱生於強。治亂,數也﹔勇怯,勢也﹔強弱,形也。故善戰者,求之於勢,不責於人,故能擇人任勢。任勢者,其戰人也,如轉木石。
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,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。故善戰者,致人而不致於人也。故善攻者,敵不知其所守。善守者,敵不知其所攻。故形兵之極,至於無形﹔無形,則深間不能窺,智者不能謀。因形而措勝於眾,眾不能知﹔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,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。
故其戰勝不復,而應形無窮。故五行無常勝,四時無常位,日有短長,月有死生
凡用兵之法,將受命於君,合軍聚眾,交和而舍,莫難於軍爭。軍爭之難者,以迂為直,以患為利。故迂其途,而誘之以利,後人發,先人至,此知迂直之計者也。掠鄉分眾,廓地分守,懸權而動,先知迂直之計者勝,此軍爭之法也。故用兵之法,高陵勿向,背丘勿逆,佯卻勿從,銳卒勿攻,餌兵勿食,歸師勿遏,圍師必闕,窮寇勿迫,此用兵之法也。
凡用兵之法,將受命於君,合軍聚眾,圮地無舍,衢地交和,絕地勿留,圍地則謀,死地則戰。途有所不由,軍有所不擊,城有所不攻,地有所不爭,君命有所不受。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,知用兵矣﹔故用兵之法,無恃其不來,恃吾有以待也﹔無恃其不攻,恃吾有所不可攻也。
凡處軍﹑相敵,絕山依谷,視生處高,戰隆無登,此處山上之軍也。絕水必遠水﹔客絕水而來,勿迎於水內,令半濟而擊之,利﹔欲戰者,無附於水而迎客﹔視生處高,無迎水流;此處水上之軍也。絕斥澤,惟亟去無留﹔若交軍於斥澤之中,必依水草,而背眾樹,此處斥澤之軍也。平陸處易,右背高,前死後生,此處平陸之軍也。凡此四軍之利,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。
地形有通者﹑有掛者﹑有支者﹑有隘者﹑有險者﹑有遠者。故兵有走者﹑有弛者﹑有陷者﹑有崩者﹑有亂者﹑有北者。凡此六者,非天地之災,將之過也。夫地形者,兵之助也。料敵制勝,計險阨遠近,上將之道。知此而用戰者必勝﹔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。視卒如嬰兒,故可以與之赴深谿﹔視卒如愛子,故可與之俱死。厚而不能使,愛而不能令,亂而不能治,譬若驕子,不可用也。
所謂古之善用兵者,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,眾寡不相恃,貴賤不相救,上下不相收,
卒離而不集,兵合而不齊。故善用兵者,譬如率然。
率然者,常山之蛇也。擊其首則尾至,擊其尾則首至,擊其中則首尾俱至。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,不能預交。不知山林﹑險阻﹑沮澤之形者,不能行軍。不用鄉導者,不能得地利。
凡火攻有五﹕一曰火人,二曰火積,三曰火輜,四曰火庫,四曰火庫,行火必有因,煙火必素具。發火有時,起火有日。時者,天之燥也。日者,月在萁﹑壁﹑翼﹑軫也。凡此四宿者,風起之日也。
故以火佐攻者明,以水佐攻者強。水可以絕,不可以奪。怒可以復喜,慍可以復悅,亡國不可以復存,死者不可以復生。故明主慎之,良將警之。此安國全軍之道也。
用間有五﹕有因間,有內間,有反間,有死間,有生間。五間俱起,莫知其道,是謂神紀,人君之寶也。因間者,因其鄉人而用之也。內間者,因其官人而用之也。反間者,因其敵間而用之也。
死間者,為誑事於外,令吾聞知之,而傳於敵間也。生間者,反報也。凡軍之所欲擊,城之所欲攻,人之所欲殺,必先知其守將﹑左右﹑謁者﹑門者﹑舍人之姓名,令吾間必索知之。

文成公主

文成公主(約623年—680年),漢名李雪雁,吐蕃名甲木薩漢公主,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第二位皇后(第一位皇后來自今日的尼泊爾)。本是中國唐朝皇室遠枝,640年奉唐太宗之命和親吐蕃。文成公主對吐蕃貢獻良多。
唐貞觀十四年(640年),松藏干布派遣祿東贊以厚禮黃金五千兩及寶物珍玩數百件,到長安向唐太宗請婚,娶了文成公主。傳說布達拉宮即為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所建。貞觀十五年(641年),江夏郡王、禮部尚書李道宗護送女兒文成公主入吐蕃,以釋迦牟尼像、珍寶、經書、經典360卷等作為嫁妝。松贊干布從邏些(今西藏拉薩)趕到柏海(今青海鄂陵湖、札陵湖)迎接。唐封他為駙馬都尉、西海郡王。
松贊干布:藏語拼音Songzain Gambo;THDL:Songtsen Gampo; 又稱 khri-srong btsan,604年-650年),在中文史籍中名為棄宗弄贊、器宗弄贊、棄蘇農贊等。按照藏族的傳統每他是吐蕃王朝第33任贊普,實際上是吐蕃王朝立國之 君
唐太宗李世民連打了許多勝仗後,臨近各國一聽見 “天可汗” 唐太宗李世民的威名,都要翹起大拇指,嘖嘖稱讚。各國國王也一心想娶唐朝的公主,他們認為能和唐朝結為親家,是件無上光榮的事情。唐太宗為了加強與鄰國的和平關係,便決定選派幾位公主嫁到各國去,其中也包括文成公主。文成公主美麗聰慧,懂事有禮,各國的國王也都聽到了她的聲名,一心想要娶到她。
金城公主(則天聖歷元年(698)前後—玄宗開元二十八年(740)[1]),李姓,唐宗女,和親公主之一。生父為嗣雍王李守禮(672?—741),養父為中宗皇帝(656—710)。

步文成公主之後塵,出降吐蕃贊普、赤德祖贊(即尺帶珠丹,松贊干布玄孫,698—755),傳說是嗣子赤松德贊的生母,存疑。金城公主在吐蕃三十年,為唐蕃稱為甥舅宿親,「和同為一家」(見赤德祖贊上玄宗皇帝表)維繫紐帶,貢獻菲淺。
金城公主沿七十年前文成公主的舊道入藏。吐蕃為迎公主,鑿石開路,金城公主至邏些(拉薩)後,又為公主別築一城以居之,稱「可敦」(贊普正妻)。

三十六計

三十六計這本書,不僅作者已不可考,連版本也已已絕跡,三十六計一語最早見於南齊書王敬則傳中,之所以稱為三十六計,就是指三十六種計策,各計的主題精義大多引用易經的文句,以陰陽調和之理,來說明兵法的剛柔、奇正和進退攻守間的變化,因此唯有靈活的運用,或許會讓你擁有處世的智慧,進而掌握先機,不論在做人處世上,對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幫助的.
◎第一計-瞞天過海◎

是使用偽裝的手段,利用機會,趁對方不注意的時候,出其不意的行動,讓人措手不及。古時有名的有:

薛仁貴瞞天過海、太史慈奇謀突圍楚、楚莊王示弱滅敵、賀若弼施計渡江等。

◎第二計-圍魏救趙◎

利用敵人的精銳去攻打別的國家,當二軍相持不下時,趁隙攻佔敵方的本土,待敵回國的時候,在途中予以迎頭痛擊,並把他們消滅掉,這是孫臏的做法。古時有名的有:

孫臏圍魏救趙。

◎第三計-借刀殺人◎

利用矛盾、反間、離間等謀略,巧妙的借用別國的力量,來擊敗敵人,並能保存自己的實力。古時有名的有:曹操借孫權殺關羽、鄭桓公借刀誅敵。

◎第四計-以逸待勞◎

乃佔有利的形勢,一面防止敵人的功擊,一面養精蓄銳,等到敵人士氣低落的時候,再採取主動攻擊的策略。古時有名的有: 孫臏再敗魏軍於馬陵、陸遜以逸待劉備。

◎第五計-趁火打劫◎

趁著人家的家裡失火時,闖入屋內掠奪財物,也就,是說趁著敵人處於危險混亂的時候加以攻擊的策略。古時有名的有: 劉邦毀約滅項羽、齊國趁虛攻燕、宋襄之仁。

◎第六計-聲東擊西◎

利用巧妙的方法誘敵,使敵人產生錯覺,再乘機消滅敵人。古時有名的有:

官渡之戰、周亞夫敉平七國之亂。

◎第七計-無中生有◎

所謂無中生有是將沒有假裝成有,使出虛虛實實的手段,以混淆對方判斷的策略。古時有名的有:張巡以稻草人借箭、淝水之戰、張儀無中生有。

◎第八計-暗渡陳倉◎

此計和聲東擊西有異曲同工之妙,亦即假裝要出兵攻擊,誘使敵方注意,集中兵力防備,我方卻從另一個方向予以突擊。這即是出其不意,攻其不備的策略。古時有名的有:

韓信明修棧道,暗渡陳倉、呂蒙巧奪荊州、鄧文識破敵計。

◎第九計-隔岸觀火◎

靜觀對岸火勢,按兵不動,不論遇到任何事,就靜靜的觀察變化。古時有名的有:

曹操隔岸觀火。

◎第十計-笑裡藏刀◎

表面上露出笑容,態度和善,使人疏於防備,而自己卻秘密策劃,準備充份後,一舉打敗對方,這是表面柔和,卻暗藏殺機的策略。古時有名的有:

曹操機智除患、荊軻示好刺秦王、關羽大意失荊州。

◎第十一計-李代桃僵◎

就是捨棄李而獲得桃的策略。也就是用最小的損失得到最大的勝利。古時有名的有:

孫臏以下駟敵上駟、程嬰殺子報恩、公子壽李代桃僵。

◎第十二計-順手牽羊◎

原來的意思是說,在路上看到一隻羊,便順手把牠牽回去的意思,就是趁對方不注意的時候,把人家的東西拿走。古時有名的有:

滿清順手拿走大明江山、沿路撒財以保命。

◎第十三計-打草驚蛇◎

以木棍揮打四周的草叢,使躲在草中的蛇驚惶奔走,進而加以捉捕。當敵情不明時,應切實掌握情況後,再展開行動,如此才不會陷入敵人的埋伏中。古時有名的有:

打草驚縣官。

◎第十四計-借屍還魂◎

原意是指,已失去的效用東西,又以另外一種方式出現。古時有名的有:

李鐵拐借屍還魂、劉備掠蜀自立、田子春為主討兵權。

◎第十五計-調虎離山◎

老虎是山中之王,因此若想打虎,必須要先把老虎從山中引誘出來,所謂虎落平陽被犬欺,因為老虎離開了山區後,威風盡失。這句話用在戰略上,就是說當強敵一但離開其根據地,失去了優勢後 ,再予以攻擊。古時有名的有:

韓信背水之戰、虞詡調虎離山脫困解危。

◎第十六計-欲擒故縱◎

以退為進,卻抑先與的策略。在包圍攻擊時,故意放縱敵人,並不是任意的放縱敵人,而是先放鬆一下,不把敵人逼的太緊,所謂的逼則兵反,縱則滅勢,緊隨勿迫,累其氣力,散而後擒,兵不血刃 。古時有名的有:

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、鄭武公巧計滅胡邦、王邑圍攻昆陽。

◎第十七計-拋磚引玉◎

其意是指:利用沒有價值的東西來換取珍貴而有價值的策略。有以小易大、以賤易貴的意思。古時有名的有:常健求詩、劉邦輕率受困、魏王拋磚引玉。

◎第十八計-擒賊擒王◎

挽弓當自強,用箭當用長,射人先射

馬,擒賊先擒王。作戰時要先把敵方的主力摧毀,先俘虜其領導人,就可以瓦解敵人的戰力。古時有名的有:張巡計擒子奇、曹操機智解危。

三十六計19-36

◎第十九計-釜底抽薪◎

就是抽薪止沸,徹底根除的意思。換句話說,當敵人勢力強大,我方無法以實力與其相對抗時,就要運用策略以削弱敵方的氣勢,進而屈服對方,出其不意的打擊對方的弱點。古時有名的有:

吳漢冷靜退敵、薛長儒勇挫敵人士氣、曹操火燒烏巢。

◎第廿計-混水摸魚◎

原意是指攪混池水,使魚兒昏頭轉向,然後加以捕捉。利用敵人內部混亂,失去主體性時再予以攻擊,即可以 輕易擊潰對方。古時有名的有:益二州之計。

◎第廿一計-金蟬脫殼◎

在千鈞一髮之際,設法留下偽裝的假像,以掩人耳目,然後暗中逃走,這種巧妙的脫身方法就是金蟬脫殼。古時有名的有:劉邦金蟬脫殼、王守仁脫身之計、齊景公換裝脫困。

◎第廿二計-關門捉賊◎

當賊跑到屋內時,將門窗關緊,讓其無路可退,再加以捕捉,有甕中捉鱉的味道。也就是說緊緊的包圍對方予以一網打盡。古時有名的有:秦趙長平之戰、夫差未斷禍根。

◎第廿三計-遠交近攻◎

照字面上的意思是說:與遠方的國家締交聯盟,以攻擊鄰國。古時有名的有:

秦始皇遠交近攻統一天下。

◎第廿四計-假途伐虢◎

就是趁小國有危難的時候,藉著救援之名而加以併吞。古時有名的有:

趙燕唇亡齒寒、晉獻公假途伐虢。

◎第廿五計-偷梁換柱◎

就是暗中將對方的主力調換,削弱戰力的策略。和偷天換日、偷龍轉鳳的意義相同的。古時有名的有:秦始皇以謀略滅齊、趙高矯詔立胡亥。

◎第廿六計-指桑罵槐◎

勢力強大者要使弱小者屈服,應不露痕跡,委婉的提出警告,是一種間接的指責方法。古時有名的有:優孟辭相諫莊王、司馬穰苴統馭人心之法。

◎第廿七計-假痴不顛◎

便是裝成痴呆狀,讓對方消除戒心,其實內心非常的冷靜,等最佳的時機就立刻行動,和扮豬吃老虎是同義的。古時有名的有:

司馬懿詐病欺曹爽、狄青擲錢振軍心、燕王假痴不顛。

◎第廿八計-上樓抽梯◎

以利益誘使對方深入困境後,再徹底的予以消滅,不留後路。和過橋拆板和過河拆橋意思是一樣的。古時有名的有:

宋太祖杯酒釋兵權、項羽破釜沉舟之計。

◎第廿九計-虛張聲勢◎

當己方處於劣勢的時候,隱瞞自己的實力,明明乏力卻故作很有實力的樣子,讓敵方摸不清相,以便能出奇致勝,頗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味道。古時有名的有:

李世民計救隋煬帝。

◎第卅計-反客為主◎

由被動的狀態轉為主動,進而掌握到控制權,與喧賓奪主意義相同,是以漸進的方式進行,一有機會就立刻把握住,進而掌握主導權。古時有名的有:

劉邦忍辱負重、司馬氏反客為主、郭子儀化被動為主動。

◎第卅一計-美人計◎

兵強攻其將,將智伐其情,將弱兵頹,其勢自萎,以利禦寇,順而相保。美人計就是用美女來迷惑對方,使其耽溺於享樂,失去戰鬥的意志。古時有名的有:

西施絕色媚夫差、紂王女色亡國、孫權貼了夫人又拆兵。

◎第卅二計-空城計◎

這是一種心理戰,讓敵人心生疑慮,以為我方有埋伏,而不敢貿然出擊,以佯裝來擾亂敵人的判斷力,使其嶨動退兵而解除危機,這也是不得已的辦法,若被敵方識破的話,可能會全軍覆沒。古時有名的有:

諸葛亮設空城計、張守珪空城退敵。

◎第卅三計-反間計◎

利用間諜傳播假情報,以達到離間分化的目的。古時有名的有:

陳平離間范增遭貶、岳飛反間破賊兵。

◎第卅四計-苦肉計◎

故意傷害自己,利用血淚換取敵人的信任,再行反間顛覆敵人。古時有名的有:黃蓋的苦肉計、王佐斷臂說文龍、要離刺慶忌。

◎第卅五計-連環計◎

就是計上計,先用一個計謀混淆敵人的判斷力,再以另一個計謀加以攻擊,如此計中生計,使敵人內部互相矛盾,以達到擊敗敵人的目的。古時有名的有:

王允施連環計、張儀巧計縱橫天下。

◎第卅六計-走為上策◎

走為上策不是三十六計中最明智的計策,而是說當情況非常危險的時候,走到恰到好處,走到讓人覺得聰明的做法。古時有名的有:

曹操的雞肋戰術、檀道濟走避魏軍。